禳供糍
2012-3-12 13:09:03

  谈及南丰的美食,人们自然会想起别有风味的禳供糍。这种糍是用禳供草和糯米粉混合做成的食品。南丰地方方言所叫的"镶供草",本名是鼠曲草。《本草纲目》是这样描述它的:"鼠曲草,二年生,原野间甚多,草叶柔软,叶长寸许,白茸如鼠耳之毛,开小黄花成穗,结细子。"楚人呼为米曲,北人呼为茸母。各地称呼千差万别,即使毗邻的两个县也因方言各  异,名称便迥然不同。南丰人则称之为"禳供"。 

  惊蛰至清明(清明后草质变老,味感较差),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做禳供糍,先是从田野间采回细嫩柔软的禳供糍,洗净,然后捣碎成绒状(用刀细剁也可以,但糍的韧性要差得多),掺入糯米粉(有的同时加入少许糖,做成的糍皮面便不觉味淡),和水揉搓均匀,再断成一块块,拍成一张张薄饼状, 接着包以事先准备好的馅,放进锅里蒸熟。糍的馅大致分肉馅和糖馅两种。肉馅以腊肉为佳(有香味),加上藠炒熟成馅、,无论是咸的或甜的,蒸熟后都清香扑鼻,软而韧,用碗装上几个,轻嚼慢咽,细细品味,那才真叫大快朵颐呢!难怪在吃这种糍的时候,耳畔常会响起这样的儿歌:"禳供糍”,软又香,嗅了喉咙痒"。"禳供糍碟子装,全都吃光光"。农户人家做了禳供糍,除了自家大饱口福外,都会送给左邻右舍甚至全村的人家尝个鲜,更有人会把这种美味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于此亦可见南丰民风淳厚之一斑。 

  禳供糍一般是蒸了吃。但也可用油炸了吃,还有些人喜欢吃冷糍,说是更香更韧。其实,这种吃冷糍的习惯,应该和我国的传统节日“寒食节”联系起来才是最好的解释。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辗转逃亡,非常狼狈。有一次断食,跟随他流亡的介子推割股奉君",让重耳得以充饥。重耳后来复国为君(即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封赏那些跟随他一同亡命天涯的侍臣,而介子推却不屑受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隐居起来。经人提醒,晋文公才想起了这位功臣。但百计用尽,介子推仍不出山。无奈之下,这位急切想见到介子推的晋文公只好让人放火烧山,试图逼他出来。不料,介子推母子竟被活活烧死在山中。晋文公噬脐莫及,于是下令每年的这一天,所有的人家不准生火,只能冷食。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而寒食节是在清明的前一天(或前两天),正是农村大做禳供糍的时候。从晋文公禁烟火至现在己有两千多年了,寒食节的意义在人们的心目中已然淡漠,但中华民族传承文明却不可能因岁月抹去痕迹,因此便有了清明节(确切地说是寒食节)做禳供糍,甚至爱吃冷糍的习惯了。

浏览:
南丰信息网 爆料、投稿、合作:微信号:13480981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