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三坑村和合二仙跳傩一景。
和仙、合仙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喜神,南丰县的乡傩队都有和合舞。而在该县的白舍镇三坑村,小神童是跳和合二仙的主神。
三坑村地处偏僻山窝里,在过年时节,和合的地位至高无上。乡民们笃信两位神仙小童可以为他们新年带来福分,相信勤劳奋斗、适时顺应、诚信买卖,生活一定会和谐合安。有关和合二仙故事三坑村是这样的传承的:遥远的年代纪年没有闰月,季节出现颠倒,六月里天寒地冻,十二月却是骄阳似火,田地受害颗粒无收。和合兄弟教百姓反季节做生意渡难关,并率先垂范,六月卖炭,十二月卖扇,勤劳诚信为民解忧,结果年终仔细盘算挣了许多银两,两人欢欢喜喜地回家过年。三坑和合二仙的故事十分朴实,三坑的乡民便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信奉着,学着和合二仙那样勤勤恳恳地劳作。
始迁居三坑村的家族为王、聂两姓,集中居住在三坑、上堡、茅坪三个村。从清代开始,这里的傩班就在族谱上有了记载,不同于其他乡村的大傩班,三坑的傩班则由两姓家族分别组成,王氏跳“和合”,聂姓跳“判神”。三坑村的傩神有四位,王姓拥有和仙、合仙二位神童,聂姓拥有判官、小鬼二位驱邪神灵。这些圣神以傩面具为相,分别恭放在家族祠堂。
据白舍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南丰的“和合舞”有许多种,最有亲和力的要数三坑村,因为和合的扮演者均为10岁左右的孩童,虽然戴上面具转换了身份,但那稚嫩活泼的舞姿的确让人觉得可爱。和仙腹前装肚,右手拿毛笔,左手握竹简,象征读书做官;合仙右手持帕,左手拿算盘,暗合勤俭治家,相同的情节、动作在整套和合舞中反复6次,寓意六六大顺,家人和睦。
每年正月十四,家家户户备好了香烛、点心、爆竹,等待着和合二仙的来临。每当和合二仙逐户送福时,总有判官和小鬼先逐户驱邪。按常规,驱邪逐疫不免带有巫术成分,看上去神神秘秘。但三坑不然,跳判神选择了《判官醉酒》谐谑故事,两演员诙谐的表演总惹得乡民笑逐颜开。令人感觉有趣;判官和小鬼是上下级,判官的职责是审判恶鬼,小鬼听从指挥协助其捉拿恶鬼,劳作之余,小鬼想拿判官的斩妖剑玩耍,用酒讨好判官使其大醉,得到宝剑玩耍的小鬼还乘判官昏睡之际用剑割下他的胡须,但神智清醒的判官恼火万分,决定严厉惩罚这个下属,小鬼感觉闯了祸就百般求饶,最终得到判官的宽恕,和好如初。乡民称此舞叫《三戏判官》。
在三坑,傩祭年年有,傩舞年年跳,村民观傩的兴头从来没有减淡,每到一户,门里门外围满了人,孩子们更是兴奋中带着胆怯,装模作样地挪着脚步满地跳腾不停,有些孩子甚至是跟着傩队户户必到,舞舞必看。到了十五元宵日,随着三声铳炮的炸响,村庄开始躁动起来,孩童们举着各色三角旗向村口汇集,村民们涌出家门尾随着旗队游走在山路上、桔林间。浩浩荡荡的队伍将村中所有庙宇走完,让人真实地感受到乡风民俗,感受百姓向往美好生活最基本、最朴实的心态。
举灯礼是每年正月十五和十六晚举行,按族规轮流起灯,延续了几百年的古傩规从无变更,形成了三坑村独具特色的乡傩风情。入夜,和合二仙的面相被请到了台前,四个身着红衣红裤的小演员格外引人注目,当开台炮炸响,红孩儿逐次走到圣相前躬身敬酒,台下喧闹之声戛然而止,那景象犹如宗族祠堂内的祭礼。礼毕,面相被带在了孩子的头上,人和神之间再次得以转换。
据悉,三坑和合舞被央视看好,全程录制后,在春节黄金时段进行演播。
本报记者 黄初晨
【相关新闻导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