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县主动把握和适应新常态下林业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创新发展理念和工作措施,积极培育森林资源总量,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努力推动现代林业实现新发展。
严管森林资源,主动适应依法治林新常态。坚持“严管林”方针不动摇,深入推进全县除南丰蜜桔和竹林地以外的170万亩林地封山育林常态化管理。严格征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强化野生动植物管理,古树名木实行挂牌保护,紧绷森林防火一根弦,有效遏制森林病虫害成灾,建设法治林业。
全面深化改革,主动适应改革创新新常态。扎实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围绕着保生态、保民生两大目标,将7个涉改单位整合重组为3个县林业局下属正股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生态公益性林场,参改林场山林总面积10.75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面积5.996万亩;将730人涉改国有林场职工妥善安置。干部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办理了7人符合条件的特殊工种职工和6人内部退养职工提前退休手续,其他人员采取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安置到改革后的生态公益性林场。付坊林场依托万亩桔海,积极策应县委、县政府“桔园游”旅游产业发展,全方位做好罗里石生态园的提升和井公山庄的新建,闯出一条具有南丰特色的生态旅游兴场的新路子,建设效益林业。
推进重点工程,主动适应改善生态新常态。健全完善“县(林业局)+乡镇(林业站)+村(护林员)”三级管理体系,重点实施2001年、2006年国家级公益林49.65万亩,2002年、2003年退耕地退耕还林2.93万亩,2008年-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74万亩,2007年-2013年防护林和退耕还林荒山荒林造林和封山育林工程、造林补贴、森林抚育15.29万亩,及时兑现政策补助资金;抓实军峰山国家森林公园,滩湖国家湿地公园,潭湖、琴湖省级湿地公园建设,启动省级森林城市创建,2014年12月荣膺“江西省森林城市”称号,建设生态林业。
发展特色产业,主动适应改善民生新常态。按照“因地制宜、一乡(村)一品,示范引导、稳步推进”的原则,通过采取宣传引导、技能培训、奖补帮扶、税费减免和跟踪服务等多项措施,引导各乡镇(场)发展速生丰产杉木林、毛竹、花卉苗木、中药材和养殖朗德鹅、中华竹鼠等特色产业。整合项目资金完成近10万亩杉木速丰林造林绿化,8万亩毛竹低产林改造,2.1万亩花卉苗木,1500亩中药材和朗德鹅、天鹅、野鸡、石鸡、果子狸、豪猪、野猪、中华竹鼠等200万只(羽);以“生态橘都、休闲南丰”为主题定位,突出“橘园游”的主体地位,倾力打造罗俚石蜜橘生态园、观必上乐园、傅坊橘温泉、石邮古傩文化村等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橘、冬泡泉”的四季休闲游格局,吸引了许多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去年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同比增长39%,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5.4亿元,同比增长42%,拉动相关产业产值近100亿元,为橘农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建设民生林业。
繁荣生态文化,主动适应生态文化新常态。按照“生态优先、产业支撑、文化引领”的思路,精心组织“3·12”义务植树节、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爱鸟周)、“2·2世界湿地日”和“中小学生态教育一堂课”等宣传活动,搭建现场咨询台,深入山头地块,开展林业生态文明宣传教育,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森林审美、生态建设和绿色守护的意识;建有专题生态文化馆、《南丰林业网》加入了全国林业系统网站群、纂修了《军峰山志》、编写了《生态文化读本》等,有效借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强大力量,全方位展示生态文化建设取得的新成绩,丰富生态文化内涵,建设人文林业。
夯实基层基础,主动适应服务发展新常态。坚持从政务公开、科技推广、生态优化、政策惠农、产业扶持五方面入手,深化“走基层”、“‘五民一促’再深入”和林业科技服务基层等行动,面对基层干部群众解读政策,讲解林业科技,传递正能量,不断提升群众脱贫致富能力;加强基层林业工作站标准化建设,简化基本业务办理程序,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为群众咨询政策、法律、技术以及办理相关证件提供便捷服务,建设服务林业。
【相关新闻导读】
·南丰县农村工作会议对林业工作提出要求
·南丰民生林业建设带富百姓 绿色经济的“活力因子”
·南丰开展“一案三查找”用身边事警示身边人
·国家林业局法规司负责人到南丰县调研林业行政执法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