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都会议”旧址

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是当地群众增收的有效途径
遥寄85年前,此地枪声急。弹雨远去,青山如黛,山村如画。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笔者来到南丰县太和镇康都村,实地探访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康都。康都村距南丰县城30公里,1931年6月初,中央革命根据地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第二次“围剿”后,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从福建建宁移驻康都村,并在此召开了三次前委会和一次前委扩大会。康都会议对建宁、黎川、泰宁苏区的开辟,南丰苏区的巩固,红军队伍建设和中央苏区取得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军事和革命史上占有辉煌的一页。
该县党史办有关负责人随同笔者探访,一路介绍当年康都会议情况。康都位于南丰、建宁、黎川三县交界处,距南丰县城30公里,距建宁县城35公里,距黎川县城37.5公里,当时有四五百户人家。第一次反“围剿”后,红军曾到康都打土豪,进行革命宣传活动。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军已进驻康都,发动群众参加革命,建立起游击队,酝酿成立乡苏维埃政府。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和总政治部6月初移驻康都后,直到6月下旬离开。在这期间为指挥红军和地方工作,总前委先后召开了第七、八、九次会议和第一次扩大会议,史称“康都会议”。
来到康都会议旧址,仍然看到遗留下来的战斗痕迹。在康都村,笔者碰上了当地一位九旬村民,他说当地一直流传着红军勇敢战斗故事,表示要永远传承长征精神,并让这种精神发扬光大。村民何洪光向笔者介绍,新中国成立前,康都村很穷,没有几间像样的房子,都是一些茅草盖的土坯房,村民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过去一些土坯房的墙壁上还留有当年的红军标语,其中一条为“我们是老百姓的军队!”何洪光告诉笔者:“当年南丰是白区,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红军初到时,村民全部跑到山里躲了起来。后来几个胆大的村民回来一看,发现红军不但秋毫无犯,还帮他们劈柴、挑水、打扫庭院。村民闻讯陆续回到家中,纷纷炒花生、豆子等送给红军。”
昔日战地烽烟去,喜看今朝美如画。武夷山脚下的康都村,是太和镇正在加快建设的中心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带领全村群众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和谐秀美、平安稳定的新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居环境极大提升,毛泽东旧居、红军战壕、红军医院、红军井等地,吸引了许多外地客人观光游玩。
如今走在康都村,花卉嫣红,橘林葱茏,白墙黛瓦,阡陌纵横,呈现出一幅绿意盎然、新风扑面的美丽画卷。康都村干部介绍,当地群众十分珍惜红军在康都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将之转化为秀美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的动力。目前,当地正积极引导群众发展蜜橘、甲鱼、白莲、烟叶、茶叶、槟榔芋等特色农业产业种植,有效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这些年的深刻变化,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充满幸福感。这也是告慰革命先辈的最好方式,他们孜孜不倦的革命追求,换来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袁智)
【相关新闻导读】
·南丰县康都村入选“中国(江西)百个‘最具乡愁’村庄”
·南丰生态农业生机盎然
·南丰康都村农民剧团唱响赣闽边际十县百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