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戏乎非真戏也,国傩矣乃大傩焉”。南丰县三溪乡石邮村傩神庙前的这副楹联不知出自何人之手,却准确地概括了南丰傩的性质与特点。
傩非戏,其近戏特点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蕴含着戏剧萌芽因素,这是诸多戏曲研究学者苦苦寻觅的戏曲源头。何谓“国傩”与“大傩”?见《吕氏春秋》载:“季春之月,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即季春时节在皇城九门祈禳的傩礼称“国傩”,仲秋时节由天子主持在皇宫内用来防治病害的傩礼称“天子傩”,而季冬时节由各地祭礼官主持的全民送寒气迎春的傩礼称“大傩”。周秦时期的傩由方相氏统领,他身披熊皮戴面具,一手执戈,一手执盾;汉代宫廷傩仪非常壮观,开始出现“十二神兽”(即十二个装扮成怪兽的人)与一百二十个由少年扮演的(亻辰)子互相唱和的形态,此形态一直延续到唐代;至宋代宫廷大傩仪出现戏曲化与娱乐化倾向,由皇城诸班直(即类似杂剧班社)的皂隶扮演钟馗、判官等驱疫;明清时傩在宫廷消失,而民间广泛兴起,且与迎神赛社活动混融一体,呈现出多种傩仪淆杂的局面,南丰傩就属此类,即为大傩与民间社戏的延续。
言傩非必秦汉,南丰傩戏就史料而言有两点最可称道:一是宋末元初南丰诗人刘镗《观傩》诗是目前发现最早记载赣傩的史料;二是宋末南丰人刘埙《水云村诗稿》载“永嘉戏曲出,南丰泼少年化之”的文字,是至今最早记载“戏曲”一词的史料,说明南丰戏曲文化之早之盛。
南丰傩资源的丰富,在全国亦算得上独此一家。无论是傩班的数量之多,还是傩的品种之全,或是驱傩程序之正,傩文化内涵之深等,南丰傩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当之无愧号称“傩舞之乡”。如石邮堡老傩、甘坊老傩、竹家山老傩、庙前老傩、瑶浦新傩、水北和合、庚溪竹马等,综合起来,南丰傩即分为四类,一是以石邮村为代表的傩,它的价值在于程序完整且简洁明了;二是以甘坊和竹家山为代表的傩,它们的价值在于傩技动作惊险且造型美观生动;三是以瑶浦为代表的傩,它的价值在于保留了元明以来西夏等少数民族舞蹈动作;四是以庚溪和水北为代表的傩,它们的价值是简约且表演动作细腻,充满生活情趣等。作为大傩的南丰傩,其实并无老傩与新傩的界分,也无文傩与武傩的区别,只有保存文化元素有无价值与独特性的区别。
有如此多元的文化资源,然而南丰人似乎受每年正月国内外游人仅驻足石邮村的影响,习惯用单一与世俗的眼光关注南丰傩的多元化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迷惘,也是一种文化资源的浪费。
笔者曾经远足竹家山观傩,竹家山傩班的傩特技让我大吃一惊。看得出来,傩班的几个青壮年武功非凡,他们以梭镖对刺双喉,以赤膊身躯滚刀阵,以十余人组合叠出各式各样的罗汉阵等,这等傩特技在全国亦罕见,然而,却由于地处偏远而无人问津。竹家山地处军峰山高寒地带,古老的山寨堡垒建筑格局遗迹与深幽的地理环境,宛若镶嵌在军峰山风景区中的琥珀,如此美雅而幽静的小山村倘若作为生态旅游的品牌打造出来,岂止是南丰傩资源的重要补充,更是南丰傩文化多元视角的一种开拓。还有庚溪竹马舞中的神秘路线与扮演问题,瑶浦傩中的跳回回舞问题等,均可作为南丰傩多元视角下的亮点。
拾掇散佚的南丰傩资源,流连在每年正月如火如荼的民俗跳傩活动中,迷惘与守望也是一种作为,同时又是一种朴素的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