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共同的盛大节日。可是近些年,大家谈起过年都会觉得“越来越没有年味了”。而年味的淡化,除了生活方式的骤变,使得数千年里超稳定的生活中形成的严谨的年文化松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对年文化的无知,把传统习俗视为陈规陋习,认为可有可无。其实,民俗中每一事项,莫不有着精神内涵,有魂。比如年夜饭的魂是团圆,放鞭炮的魂是驱邪,拜年的魂是和谐,贴春联“福”字挂吊钱的魂是祈福等等。明天就是除夕了。本版特别选择我省4个地区,(南丰信息网在这里仅仅收录南丰过年习俗)晒一晒当地特有的过年民俗,让大家一起回味有着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年是怎么过的——

新春傩舞凝重庄严
南丰石邮,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傩舞时光。
石邮人尊傩为神,视作至高无上的主宰。在石邮,春节和傩舞密不可分。经过数百年的传承,傩舞已经融入石邮人的每一个细胞。
石邮的春节,就是与傩舞一起欢乐的节日。这个节日里,没有比亲身体验傩舞更为重要的了。跳傩期间,全村都笼罩在一种虔诚的氛围中,头人带着傩班,管理着村子里的大小事务。其实,这时的大小事务,就是让所有村民尽情体会一年的收获快乐,同时也为来年祈福。
近几年,随着各种方式的传播,石邮村因傩舞而骤然间名声大振。法国、日本、韩国及国内大批学者、摄影师每年春节都如候鸟般如期而至,乐此不疲,为的就是一睹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傩舞的神秘和震撼。
历经百年不变的演绎
正月初一,起傩日。傩班大伯率领7名弟子在傩神庙内点烛燃香巡礼参神,举行庄严的起傩仪式。自此,一年一度的跳傩程序正式启动,戴着各种傩面具的舞者将成为当地最受尊重的人。
正月初二至十五,演傩。演傩是整个傩舞过程中时间最长、活动最多的一项内容,石邮傩舞数百年来一直流传至今的八个傩剧目,都将一一上演。这也是一年之中,唯一能够看到所有石邮傩剧目的时段。其间,傩班还会应周边村民的邀请,前往他乡演傩,将祝福带往十里八乡。
正月十六,圆傩日。是夜,傩庙内红烛高照,烟雾缭绕,傩班按程序举行请神仪式。届时,锣鼓大作,鞭炮齐放,钟馗手持铁链,开山紧握斧钺,急跳狂舞,大小神灵紧跟其后,由火把、神铳引路,傩班成员或执铁链,或举桃剑,到村内各家各户搜傩,驱邪逐疫。石邮人很看重搜傩,摆上供品,燃红烛,放鞭炮,合家大小拈香迎接,以祈求人畜兴旺,平安吉祥。
到拂晓时分,全村各家都已经搜傩结束,8位傩伯重聚傩庙,举行圆傩仪式。伴奏乐器只简化为一锣一鼓。击鼓者一手执鼓,一手持扁槌,有节奏地敲击。据说,这才真正是傩舞最原始的配乐方式。傩舞者和着节奏,跳起古朴的圆傩舞步。此时,整个山村已经安寂,唯有锣鼓敲击声,从傩庙响彻村庄。
简单的器乐,古朴的跳跃,一如某种符号,写意着千年不变的文化传承。
起傩、演傩、搜傩、圆傩以及请神、辞神等古老仪式的连番出演,使原汁原味的原生态特征得以淋漓尽致地演绎,年年如此,千百年未改。
面具承载的新春祈福
石邮的傩面具共有13枚,根据面具的特征结构,分为:开山(2枚)、纸钱、雷公、钟馗(又称判官、大神)、大鬼(又称小神,2枚)、小鬼(又称二鬼,也称小神)、傩公、傩婆、一郎、二郎、关公。根据这些面具演出的石邮大傩节目有8个:《开山》、《纸钱》、《雷公》、《醉酒》、《跳凳》、《双伯郎》、《傩公傩婆》、《祭刀》。《醉酒》与《跳凳》合称《跳判》,又称《判官醉酒》。节目内容有的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有的纯粹属于吉祥祝福。跳傩期间,傩舞者戴上相应的面具,出演相应的傩剧目。
事实上,跳傩非常辛苦。仅本村就有288户人家一户都不能落下,还有在本村和邻村整场出演的大傩节目,体力消耗之大,可想而知。
不过,对于傩舞者而言,一旦戴上傩面具,所有的辛苦都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神圣和责任。身负全村乃至更大范围的驱邪除疫和祈福责任,每一位傩舞者都是一脸的凝重与庄严。整个春节,他们的心灵仿若穿越了时空,和久远的傩舞者进行灵魂沟通。(本报记者温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