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建刚(右)与钟荐勤一起巡逻执勤
5月4日,结束为期近11个月的国际维和任务,王建刚随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平安回到北京。在参加公安部命名表彰大会、云南省委省政府表彰大会和维和英雄事迹报告会后,王建刚返回部队报到。6月3日,王建刚回到阔别7年之久的家乡南丰县东坪乡东坪村,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军营砺练出尖兵
1993年7月,王建刚高考落榜。是外出打工,返校复读,还是参军报国?王建刚一时拿不定主意。“还是去当兵吧,部队能锻炼人,干好了一样有出息。”父亲的一句话让王建刚定了心。
这年冬,王建刚入伍到武警云南边防总队临沧支队,接受3个月的新兵训练。训练期间,他勤学苦练,三个月下来,在擒拿格斗、射击等科目上崭露头角,作为训练标兵被推荐参加武警云南边防总队新兵军事比武,取得优异成绩。比武归来,王建刚又被选送参加支队组织的班长培训班,结业后,分配在临沧支队清水河边检站任班长。
清水河边检站与缅甸老街交界,位于蓝定河与蓝帕河交汇处,由于紧邻金三角,当地毒贩、枪贩猖獗。
执勤中,王建刚不仅英勇果敢,还练就了“火眼金睛”。1995年夏的一天,王建刚带着队友来到口岸边一车站巡检,对一辆即将开往内地的客车进行检查,发现一个平时喜欢穿拖鞋出入境的缅甸籍男子,却穿了双厚皮鞋坐在车门口。王建刚不露声色,上车检查乘客的证件和行李,当检查到该男子时,发现他东张西望,神情极不自然。于是,王建刚立即命令该男子脱下皮鞋接受检查。男子没办法,弯腰脱鞋,不小心把鞋垫下的毒品包装袋露了出来。王建刚立马上前一步,把男子按住押下客车,并从其皮鞋里搜出毒品300多克。
入伍两年多时间里,王建刚破获走私、贩毒等案件60余件,处置突发事件4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80余人。 1996年8月,王建刚以超过录取分150分的成绩考取武警昆明指挥学校。两年后,他被分配到武警云南边防总队临沧支队特勤中队任排长,以后先后任特勤中队副队长、指导员,特勤大队副大队长,2009年2月,调任支队政治处副主任。
两赴海地尽职守
2007年,公安部决定由武警云南边防总队组建第六支维和防暴队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得知这一消息,王建刚立即向支队提出申请。最后,他通过支队、总队、公安部边防局和联合国的层层选拔,从5000多位报名者中脱颖而出,进入125名赴海地维和人员名单。
4月,王建刚与战友进驻北京武警学院维和警察培训中心,进行全封闭式训练。经过8个月的训练,王建刚的体能素质和军事技能有了进一步提高,体重由75公斤减至65公斤,手枪5发速射在48环以上,武器分解与结合仅30秒,在培训中心举行的军事技能评比中名列第三。由于军事素质过硬,他被任命为防暴队2分队第5小队队长。
12月13日,王建刚随第六支防暴队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驻扎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到驻地,他们便投入到紧张的执勤巡逻、打击违法犯罪、整治社会秩序中,经过一段时间整治,当地社会秩序明显好转。
2008年4月,海地出现粮食危机,距离太子港200公里的莱卡市发生严重社会暴乱,数千名暴乱分子冲击联海团驻莱卡营地,联海团要求中国防暴队派遣小分队援救。接到任务后,王建刚和战友分乘3辆装甲车急速向莱卡市驶去。一路上,小分队冲破了暴徒用废旧汽车、乱石、木料等设置的十多道路障,还数次遭遇了暴徒的冷枪袭击。到达莱卡营地后,王建刚和战友立即行动,配合莱卡警察维持社会秩序。经过一个星期的治理,莱卡局势恢复稳定。小分队不怕牺牲、果断处置、敢于负责的精神得到联海团官员的高度称赞。第一次维和回国,王建刚荣立二等功。
2009年6月13日,按照联合国和公安部部署,王建刚随第八支防暴队再赴海地执行维和任务。10月20日,他带队在总统府附近执行巡逻任务,突然接到命令:带队到总部集合,与约旦、巴西维和人员和当地特警组成行动组,去抓捕2名参与持枪抢劫、绑架的犯罪嫌疑人。凌晨1点,行动人员包围了犯罪嫌疑人的住所,巴西和约旦维和人员在外围控制,王建刚带着队友和海地特警冲进房屋实施抓捕。王建刚在队员的掩护下,摸进房子发现一名犯罪嫌疑人正要开门,立即将他制服,随即又冲进里屋,控制了另一名已被惊醒、想拿枪负隅顽抗的犯罪嫌疑人。在清理现场中,行动组共缴获手枪3支、子弹400多发。
维和期间,王建刚参加过上百次防暴处突战斗,还多次参加了要人警卫工作。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美国前总统、联合国海地特使克林顿等官员赴海地视察,王建刚和战友都是身前身后警卫。
面对生死无所畏惧的王建刚却害怕拉肚子,因为海地没有公共厕所,执行任务中闹上拉肚子,会让坚强刚毅的王建刚苦不堪言。
铮铮男儿也柔情
两次赴海地维和,570个日日夜夜,王建刚写下了大量手记,真实记录了一位维和警察执行使命的情感经历,有豪情有欣喜也有悲伤,而最让王建刚悲痛的是战友的遇难。
今年1月12日,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联海团总部大楼发生粉碎性倒塌,防暴队政委李钦、新闻官钟荐勤、翻译官和志虹与公安部工作组领导一起被掩埋在废墟下。得知这一消息后,王建刚和40多名战友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徒步急行军8公里奔赴事故现场,在没有大型挖掘设备的情况下,用铲挖、镐刨、手扒的方式施救。在三天多的救援过程中,王建刚双手扒得鲜血淋漓,累得近乎虚脱,和战友一起从废墟中营救出9名联合国工作人员,挖出8位战友和4名联合国高官的遗体,转送伤员21名。
为了寄托对战友的思念,回国前夕,王建刚特意从废墟中捡了三块石头,印上三个战友的名字,用红布包着带回国内。让他最难以忘怀的,是与钟荐勤一起战斗的日日夜夜。两人身为同乡,一批入伍,一同考入军校,又一起两次赴海地维和。钟荐勤以维和为题材创作长篇小说《唯有情牵》,每写完一个章节都会拿给王建刚看看。第一次维和回国,《唯有情牵》出版,钟荐勤第一时间把书赠给王建刚。
谈起自己的维和经历,王建刚最感激的莫过于家人的支持。第一次赴海地维和,女儿出生才8个月。去海地之前,王建刚特意带着妻子和女儿到影楼拍了张“全家福”放在衣兜里,以后每每想念家人,就拿出来深情地凝望。因为任务重,王建刚整整7年没见过父母。海地发生地震后,老父亲两天两夜没合眼,打电话到部队询问又没确切消息,直到第三天王建刚打来报平安电话,老父亲才放下心来。
王建刚和战友在海地的表现得到联合国和国际社会的赞誉,被联合国授予“和平勋章”。回国后,王建刚和战友被公安部授予“维和勋章”,并荣立个人一等功。(平卫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