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县琴城镇朝先村是紧靠县城的一个村庄。1982年土地承包责任制时,该村耕地680亩,总人口1600余人,人均耕地不到5分地。当时朝先村村民主要经营南丰蜜桔、粮食、棉花等经济作物,由于紧靠县城,勤劳的朝先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土地种植蔬菜,日子过得比较平淡。
可天有不测风云。1991年,南丰蜜桔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冻害,全县蜜桔冻死了96%以上。为了谋生,村干部反复商讨,并召集全体村民探讨今后的发展之道,积极寻求第三产业发展,鼓励村民发展种养产业,一方面利用与县城毗邻的优势,种植蔬菜;另一方面,鼓励村民发展生猪养殖,可刚开始由于不懂得生猪养殖技术,很多散户养殖效益不好。为降低养殖风险,村委会积极出面与县兽医站协调,请县兽医站派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并以村民入股的形式,筹划组建了10多户养猪专业户。这时,村支书吴德胜尝试着养殖甲鱼,他以每公斤12元的价格,从各地村民手上收购一些捕获的野生甲鱼放养在自家的甲鱼池中,今天买几只,明天买几只,到年底的时候,竟然收购了50多公斤的甲鱼,到1992年时,这些甲鱼重量达到100多公斤,卖掉后竟然赚得1万余元。
村民看到养殖甲鱼比种植蔬菜有划算。1993年,几户村民大胆地跟着吴德胜养殖甲鱼,当时市场的收购价格每公斤达到20—25元,他们仍然采取从散户手上收购野生甲鱼放养,到1994年,每公斤甲鱼卖到200多元,更惊喜的是竟然有人上门收购甲鱼蛋,每个甲鱼蛋8元,第一批甲鱼养殖户一年就户均赚得2万余元。看到丰厚的利润,朝先村的村民纷纷加入到甲鱼养殖行列,可当时更多的村民手上没有足够启动资金。此时,新上任的村支书黄泉仔也倍感压力,经他多方周旋,终于争取到银行贷款630余万元,村民户均贷款1万元,有效地破解了村民发展甲鱼养殖的资金“瓶颈”,朝先村家家户户养殖甲鱼,以入股或独资方式经营甲鱼养殖。1995年,甲鱼市场行情一路看涨,每公斤甲鱼800元,每枚甲鱼蛋17元,可朝先村受人多土地少制约,想把规模做大做强都难。黄泉仔多次召集村委班子商谈,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鼓励更多的村民到周边水质好的乡镇租赁水田发展甲鱼养殖。仅当年,朝先村村民在外村租赁水田养殖甲鱼就达5000余亩,并带动周边乡镇农民发展甲鱼养殖。到1997年,每公斤甲鱼市场价格卖到1500元,每枚甲鱼蛋25元。经过3年发展甲鱼养殖的“黄金时间”,甲鱼养殖户赚得钵满盆盈。
1998年,甲鱼市场价格开始下滑。这时,随着南丰县城市框架的拉大,紧靠县城的朝先村逐渐纳入县城发展框架,大量的甲鱼养殖池塘被征用。面对土地越来越少,甲鱼市场疲软,甲鱼养殖户风险越来越大,如何让发展的“火车头”继续快速朝前奔跑,这着实考验着朝先村人的智慧。为破解今后发展难题,黄泉仔又一次召集村干部商讨今后发展大计。村干部一致认为应该借力发展,鼓励更多的养殖户到周边水质好的乡镇发展甲鱼养殖,同时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村委会鼓励养殖户走集约化道路,以股份制形式发展甲鱼专业合作社,采取“养殖—生蛋—孵化”一条龙的循环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甲鱼养殖产业链。
进入新世纪,眼看水果市场行情一路飙升,黄泉仔敏锐地感觉到南丰蜜桔将迎来发展的机遇。他在鼓励村民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大力支持村民到周边乡镇租赁荒山种植南丰蜜桔。而且随着南丰蜜桔种植面积的增加,产量也水涨船高。黄泉仔又带头鼓励村民开拓南丰蜜桔经纪人事业。2002年,朝先村有80余户农民闯荡东北市场,销售南丰蜜桔。目前,朝先村有100多户农民参与到南丰蜜桔经纪人队伍,辐射范围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带动周边2000余户农民致富。
2004年,南丰蜜桔价格达每公斤4元,果农种植蜜桔的热情空前高涨,种植面积达30余万亩,产量成倍翻番。黄泉仔敏锐地感觉到,南丰蜜桔产量快速增长,必将带动蜜桔包装、运输等行业发展。黄泉仔当即与村委班子合议,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商谈村民入股办朝先村塑料包装企业事宜,得到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当即就有40余户村民响应,现场筹集137万元。签订入股办理塑料包装企业协议后,黄泉仔一边组织人手规划建设新厂房,一边组织几个年轻有闯劲的村民到浙江宁波学习机器制造水果包装箱技术。在黄泉仔的协调带领下,朝先村塑料包装企业当年投产,第二年实现纯收入8万余元。
去年,朝先村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朝先村全体村民创下百万元集体资产,朝先村成为名副其实的“百万元”村,除一部分给村民集体分红外,该村每年还要拿出8万余元大力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付志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