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今年87岁,22岁跟师父学戏,这一台村戏唱了60年,直到82岁唱不动了,才让儿子接着唱……”6月14日,记者在南丰县傅坊乡港下村,采访了87岁的村戏演唱者吴望兴老人。老人虽卧病在床,但听说记者采访,立即叫其二儿子从床上将他扶起来,向记者讲述老人60多年来演绎村戏的故事。
这天是农历五月十三,正值芒种时节,港下村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赶回村里,与家乡父老团聚,虔诚地祭拜“关圣帝”。然后一起聚集在村口“关帝殿”里的古戏台前,听村里的戏班子唱戏。
港下村“关帝殿”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供奉着关圣帝的塑像,殿的规模不大,砖木结构。殿大门上方,有一块木制匾额,书“天地同流”四个黄铜色大字,匾的落款是清光绪十年(1884年)乡贤吴扬勋捐赠。“天地同流”四个楷书大字,苍劲有力。大殿里,关帝神像的上方,也有一块大匾额,书“至大至刚”四字。
传说古时的农历五月十三,蛇妖作怪,地旱干裂,玉帝派关云长找寻蛇妖,但蛇妖反怪关公多管闲事。关公大怒曰:“你不该兴风作浪,贻害生灵。想当年我过五关斩六将,现在再斩你一蛇妖,又有何难?只是我的宝刀久不使用生锈了,待我把宝刀重磨了再来取你妖头!”于是关公便将青龙偃月刀在洞口的大石头上“咔嚓咔嚓”地磨着,蛇妖大惊归降,从此天下太平。
于是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当地群众便举行庆典,以谢关公恩情。从此,港下村人逐渐形成传统,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的前后,在关帝殿前演几天戏。吴望兴说,以前,一般演戏5到7天。港下村人还在关帝殿的前面,建起了一个戏台,专门用来演戏。
为了祭祀关圣帝,港下村人原先都是请外面的戏班来演戏。后来,为了节省费用,也是为了方便演出,他们干脆创建了自己的戏班子。
“村里选了26个人,请了据说当时在江南与梅兰芳齐名的民间京剧大师李家源来指导唱戏。”吴望兴老人告诉记者,那是在1947年,他们从邻县宜黄请来了戏班师傅李家源来指导演戏,每年农闲时节,就开始紧张的排练,村里又集资购置了演戏所需要的所有服装、乐器和道具,“李家源在周边村庄教了13个戏班子,如今只剩下我们一个村了!”
“我们一起学戏的26个人,如今也只剩下我和84岁的吴贵财两人了!”忆起当年26人一起学戏、唱戏的往事,吴望兴老人有些伤感,“60多年来,在村里唱戏,没有一分钱报酬,唯一的犒劳就是在出戏的那几天,演员可以免费在祠堂上与村民一起吃饭!”
港下戏班演唱的京剧,26个人分成生、旦、净、末、丑,没有女性,全由男人装扮,吴望兴学的就是旦角,剧本都是没有乐谱的手抄本,至今演员家里还保存有10多本解放前的手抄剧本。戏班成立65年来,一直在坚持演出,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不能唱古戏,戏班就将名字改成宣传队,一样地练功,一样排练现代京剧。65年过去,现在基本上是第二代演员在演出,刚进班子学戏的就跟着跑龙套,在跟着上了年纪的演员学艺。如今戏班还是26人,不过已经有了5名女演员了,演员平均年龄近50岁。
“港下原来是个有两千多人的大村,由于地处偏僻,很多村民搬迁到城里去居住了,还有很多青年在外打工,如今村子里居住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担心今后戏班没有接班人了!”离开港下村的时候,村党支部书记吴长生说出了他的担忧。
实习生 宗伟 缪梦诗 本报记者 黄初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