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巩的两种不同风格画像
曾巩,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县人,北宋杰出文学家。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登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第。历官太平州司法参军、馆阁校勘、集贤校理、英宗实录院检讨官,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福、明、亳诸州。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拜中书舍人。六年(公元1083年),病逝于江宁府,享年六十五岁。后人称其为“南丰先生”,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
幼时记忆力甚强,“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18岁赴京大考,同王安石结成挚友。庆历元年(1041)。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叹服,后来曾巩科场失意,回南丰家乡,在南轩苦读,励志广学。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他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和弟弟曾牟、曾布均参加考试,一同登科。曾巩中进士的第二年,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司法参军。嘉祐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编校过《梁书》、《陈书》、《李白诗集》、《鲍溶诗集》、《战国策》、《新序》、《说苑》和《列女传》,撰写过大量序文,主张“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在文学上,提倡“文以明道”、“文道并重”,反对形式广义,强调社会功用,成为北宋古文运动的中坚。
熙宁二年(1059),巩为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后历知齐、襄、洪、福、明、毫等州。曾巩为政期间,兴利革弊,在各州郡救饥荒,治时疫,轻赋役,抑豪强,平冤狱,清廉闻名,政绩卓著。
元丰三年(1080)曾巩改任沧州(今属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得神宗召见,神宗对曾巩的“节约理财”建议大为赞赏,留任史馆修撰。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在江宁府(今南京)逝世。南宋理宗时追谥“文定”,人称“南丰先生”。
曾巩著有《元丰类稿》50卷。据出使过加拿大的刘师舜回忆,民国时期,被收入《唐宋八大家文选》的曾巩诗文,曾用英文版发行国外。曾巩散文涉及序、书、记、论、传、表、诏、策、制诰等多种体裁。他的文风“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成一家”。王安石在《赠曾子固》一诗中评价:“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朱熹特别推崇曾巩,他曾说:“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元末明初,曾巩即名列“唐宋八大古文家”。
《宋史》曾巩本传记载其政绩卓著,为政廉明,所至兴利除弊,剪灭凶顽,关心民瘼、发展生产,深得百姓拥戴。曾巩业绩主要在文学,《宋史》评价:“曾巩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可谓难矣。宋之中叶,文学法理,咸精其能,若刘氏、曾氏之家学,盖有两汉之风焉”。他与欧阳修等人一起,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作出了杰出贡献。生前享有盛名,身后受到推重,明代将他归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逐此定论,沿续至今。著作有《元丰类稿》,《隆平集》等传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