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南丰“五民一促”活动纪实
“只要你真情实意地和当地群众交朋友,多为他们办实事、好事,乡亲们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段驻村经历是我人生中永远也抹不掉的记忆。”说起在洽湾乡上游村的驻村经历,江西省南丰县财政局驻村干部孙峻青深有感触。
在探索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过程中,从2011年7月开始,江西南丰以“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为有效载体,组织全县千余名干部进村入户开展为期3年的“五民一促”活动(“交民友、畅民意、办民事、帮民富、聚民心、促和谐”)。隆冬时节,记者在南丰农村采访发现,6个多月来,“五民一促”活动初步使干部受到了教育,群众得到了实惠。
“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
太和镇王家岭村小组农民陆印龙身患糖尿病,儿子又在外面打工,橘园中3万余斤蜜橘难以按时采摘,他着急万分。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干部在镇党委副书记唐涛的带领下前往他家的橘园,帮助他采摘蜜橘。陆印龙感动地说:“驻村干部帮着抢摘蜜橘,真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南丰蜜橘享誉海内外,2011年是蜜橘的丰收年,全县70多万亩蜜橘产量超过10亿公斤,产量创历史新高,但是本地劳力工价高,许多家庭采摘蜜橘人手严重不足。为帮助农民摘橘卖橘,南丰县委前往黎川、广昌等周边县区招聘了4万多名外地劳力,同时组织2000余名县、乡、村干部,深入各挂点的村帮助缺劳力户、贫困户采摘蜜橘。
在开展“五民一促”活动中,南丰县委要求,包村工作组每月到村组不少于20天,包村干部在春耕、防汛、防火、蜜橘销售、水利冬修等时期必须吃住在村组。
“现在,村旁的灌溉水渠已经修好了,我们再也不用担心洪水季节积水会流入村庄,非常感谢县供销社‘五民一促’工作组同志的帮忙,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谈到驻村工作组为村里办的实事,市山镇西村村民吴根泉满心欢喜。
南丰县委书记祝宏根说,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干部与老百姓联系的纽带少了,感情淡了,村民有难题,找村干部的也少了。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从改善干群关系入手,到农民家中去,帮农民办实事,与农民交知心朋友,“让群众身边有干部,干部心里有群众”。
在选择驻村干部时,南丰县委将热爱农村工作、吃苦精神较强、农村工作经验丰富作为必备条件。活动开始前,县委还专门邀请了10多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乡村干部、涉农部门的专家学者为驻村干部授课,增强他们与农民打交道的本领。 6个多月来,“五民一促”活动拉近了干群关系,受到百姓的称赞。市山镇梓和村村民李萍英说:“看到干部来驻村,而且就住在我们老百姓家里,帮我们干农活,感觉一下子亲切多了,有什么问题和困难可以直接与他们交流,不必大老远跑到乡里、县里去了。”
“走出院子,放下架子,干出样子”
傅坊乡杨家村村民每户都有一张“‘五民一促’活动连心卡”,这张“连心卡”上不仅有驻村干部的姓名、职务、照片和手机号码,还有帮扶群众名单、地址等,并对帮扶群众按照计生困难户、经济困难户、县城务工户、党员困难户、分散供养户、身体差困难户等进行了分类。
“有了‘连心卡’,我们干部对村民的家庭信息一目了然,帮扶就有针对性,群众有事找我们也更方便。”傅坊乡党委书记王东华说。
南丰县县长许中伟说,县里要求,各包村工作组要围绕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经常性的民情调查,建立民情台账,形成民情调查报告。为了避免活动走过场,县里还建立了严格的考勤制度、公示制度和考核制度,并将包村工作情况在所帮扶村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这样做就是要逼着驻村干部“走出院子,放下架子,干出样子”。
2010年8月,洽湾镇西坪村小组崔水根家后门口的水塘由于连续下雨堵塞了,水随时可能漫进房屋,得知这一情况后,县环保局驻村干部与村干部一起冒着大雨疏通水渠,排解了水患。
“这样的事看起来很小,但在群众眼里却是大事,事关他们的生产生活。小事连着群众的心,我们驻村干部只有心中想着群众,主动关心群众,从点滴小事做起,才能得到群众的认可。”南丰县环保局“五民一促”活动驻洽湾镇西坪村干部徐建英说。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了解到,驻村干部通过发送“民情联系卡”,在农家大院开辟“议事堂”,召开“民情恳谈会”等形式,直接与群众面对面,广交农民朋友,推倒了横在干部群众中间的“隔心墙”,架起了干群关系的“连心桥”。
县文体广电局帮助三溪乡上晒村村民安装有线电视,让村民看到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县纪委组织干部为太和镇寨俚村缺劳力户收割稻子、抽水抗旱;县检察院组织干部向三溪乡三溪村低保户捐款,为他们解决看病难题;县医保局为太源乡墩里上村村民免费发放避暑药品,讲解保健常识……
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展示了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切实改进了干部工作作风。
帮助农民致富,化解基层纠纷
当前一些农村地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办事缺资金,活动没场所。村干部的凝聚力、号召力受到极大挑战。
“村级经济落后,基层组织就没有威信。”祝宏根说,为此,县里要求参加“五民一促”的干部驻村时要立足当地实际,帮助村里探索一条发展路子,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提供知识、技术、信息、资金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
白舍镇古竹村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古村落,这里民风淳朴,但是经济发展落后,村里连一间像样的党员活动室也没有。按照县委的部署,作为包村单位,南丰县就业局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决定开展综合扶贫,充分利用古村、古井、古池、古巷、古寺、古祠等资源优势,推动当地旅游文化建设。
南丰县就业局局长祝文光说,我们争取通过3年的帮扶,使村民的致富能力明显增强,农村环境卫生得到整治,村容村貌有明显改变。
针对村级组织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无钱办事”现象,2011年南丰县一次性安排340多万元专项经费,县财政每年给予每个行政村2万元经费补贴,如今,村干部热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成为村民的“主心骨”。
一直以来,太和镇上洋村村民陈文生与下洋村村民曾水环因山林纠纷闹得不可开交。县纪委驻下洋村工作组在村里走访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专门邀请县山林纠纷调解办的工作人员实地察看山林,现场办公,通过讲法律、讲政策,双方最后达成了调解协议,矛盾得以消除。
矛盾发现在基层,纠纷调解在一线。南丰县“五民一促”活动坚持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走访群众等形式,收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逐一研究解决,切实把各类信访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自活动开展以来,南丰县上千名驻村党员干部累计帮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140多个,化解信访积案难案23件。(王运才 李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