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碌的春耕景象
春天的赣鄱大地处处生机勃勃。4月20日至21日,记者走访了我省重要产粮区临川区与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南丰县的乡村。
八旬大爷仍在田间忙碌
临川区东馆镇站上村掩映在绿树丛中,显得安静祥和。路边,一村民说,年轻人大都外出打工,留守的老人也到田间忙活了。
村里的田地大都在乡村公路两侧,交通看起来十分便利。近处,大多数田野已插上了秧苗,平整过的田地放上了水,等着插秧。一路走来,道路两边不时可见正在田间忙活的庄稼人。
走进田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51岁的周海清和其83岁的父亲正在插秧。周海清在外打工12年,今年才回到家乡重操“旧业”。尽管已多年没有务农,在他看来,在家种地没有在外打工收入高,但年纪大了,在外打工选择的工种也不多,只好回家种地。周海清回家还有另外一个原因:父亲老了,一个人种6亩多地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八旬老人在田间劳作,绝非个案。南丰县桑田镇白兔村的杨银根的父亲今年刚过八十大寿,也在田间忙着抛秧,老人家看起来气色不错,干起活来有板有眼,一看就是个老把式。
实际上,站上村和白兔村在地里忙活的六七十岁的老人并不少。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这些耕了一辈子地的老人,对待土地依然那样虔诚。
处处是“铁牛”不闻牛哞声
车行驶在南丰县桑田镇,处处可见“铁牛”(耕田机)在田间来回穿梭,轰鸣声与田间老乡们的说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支绝妙的春耕交响曲。白兔村村民杨银根,前年花4800元买了一头不用喂草的“铁牛”,其中政府补贴了800元。在他看来,养黄牛耕地麻烦,天天要喂养,成本很高。同是白兔村的李振一家6口人,三年前就买了“铁牛”,其“铁牛”要比杨银根的大,价钱也要高一些。
桑田镇西源村支部书记吴才根说,全村400多户人家,家家都有“铁牛”。南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云光说,政府对每台“铁牛”按总价的13%给予补贴。
在白兔村,一村民正在用插秧机插秧,不仅免去了人工插秧腰酸背疼的艰辛,而且效率之高更是让人艳羡不已。据该村民介绍,每天一台插秧机能插秧10余亩,而人工插秧,即使是高手,最多也就一亩多。在田间劳作的老人们说,现在种田比以前轻松多了!
让农民兄弟从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的还有收割机。仅西源村就有3台。以前得请外省收割机手来村里,现在出门就可找到收割机。
“铁牛”威力的确无比,但其劣势也存在。临川区站上村,村民说,村里耕地大都用“铁牛”,但少数田地不通路,“铁牛”进不去,现在又没黄牛,只好抛荒,或改种旱作物。
农资虽涨价种田积极性没降低
站上村的周国昌今年54岁,正与妻子在田间抛秧。记者脱了鞋,下到地里,和老周一边抛秧,一边聊起了今年农资涨价的事。
周国昌一共种了12亩地,已插秧4亩。其中有数亩地是租种村里其他人家的,租金很低,一亩地租种一年,只要给50公斤稻谷。
对化肥涨价,老周感受颇深。他说,去年买50公斤复合肥要120元,今年涨到了150元;磷肥每50公斤涨了5元;尿素每50公斤涨了10元。农药的价格也有所上涨。掐指算来,一亩地每季买化肥的钱要250元左右。其次,每亩地种子费要100元左右。请耕田机翻耕一亩地和请收割机收割一亩地总共需要180元左右。如此算来,以每亩每季产500公斤计算,每百公斤稻谷240元,每亩地能卖1200元,扣除种田成本,每亩地每季能赚600元左右,当然这里面还没算自己的人工成本。
连续问了多名农民,他们的回答是,种水稻如果风调雨顺,能对半赚。
因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提高,油价上涨,无形中,农民的生产成本也有所提高。即使这样,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没受到影响,都在抢着种。
南丰县西源村有8亩地,去年租给村民一年的租金是4000元,今年村民抢着租,无奈,村委会只好对8亩地实施竞拍,最后有村民以6600元的价格拍到手。该县潭湖水库管理局数百亩土地也被4个农户全部流转。临川区和南丰县均没有发现抛荒现象。
村民为何敢高价租地?王云光说,经过农业技术部门的精心指导,去年南丰早稻单产已达到546公斤,晚稻达到553公斤,加上稻谷价格这两年卖得还可以,村民种粮的积极性依然不减。
本报记者杜金存/文 刘济海/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