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制组从乐安的流坑村,驱车前往南丰县。南丰县是中国著名的傩文化保留区,傩的起源与先民的自然崇, 图腾崇拜和巫术意识有关。从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来看,傩产生于黄帝时代的中原地区,形成并完善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与宗教、民俗和民间文艺结合,衍变为多种形态的傩舞、傩戏,至今仍在我国许多地区流传。
江西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南丰则是江西的"傩舞之乡",有100多个傩舞班子,70多个傩舞节目,100多种傩面具。二千多年来,此地傩风不绝,形成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文化现象。摄制组驱车前往南丰县石邮村,因为那里保留着最古老,最原生形态的出傩仪式。
(采访实录):
曾志巩(南丰县前文联主席):这里也是牌楼,好几个牌楼。
杜宪:为什么都没了?
曾志巩(南丰县前文联主席): 破坏了,解放以后把它作为封建的东西,把它破了四旧。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把古老的傩面具和服装、道具都当作"四旧"烧毁了,但村里的傩神庙却幸运地保存下来了。
(采访实录):
王鲁湘:傩其实就是一个假面,可以说中国面具的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历史一样的悠久。这种假面的文化起源,我们大概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人的头颅崇拜。从中国来说,对这样一种戴着假面扮成各种各样的神灵来驱除瘟疫驱除厉鬼,这种活动这种仪式,在甲骨文里就已经有记载了。甲骨文曾经记载过这样的仪式:就是在房子里头,然后戴着假面的这种神,一间一间地搜索房子,把房子里头各种各样的鬼怪驱赶出去。而且甲骨文里头有一个“鬼”字,我们现在根据字型,来做一个猜测,应该就是一个戴着一个大的面具的神,或者说这样的精灵。
"文化大革命"一经结束,南丰傩舞如野火过后的春草,迅速发展起来。连带有巫术性质的傩仪也得到了保护,人们开始认识到傩舞的历史文化价值南丰傩舞,也开始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王鲁湘:那么到了周代的时候,也就把这种驱除疫鬼的仪式开始正式地称之为傩了。那么傩实际上是对于驱鬼的仪式过程中间,驱鬼的队伍口里发出一个声音的一种记录,就是驱鬼的时候,所有驱鬼的这些神怪嘴里头都要有节奏地喊出一个声音就是“傩”。至于为什么要喊出这么一个声音?我们现在不是太清楚。而这个傩的本意,根据东汉许胜说文的解释,实际上就说的是一种有节奏的动作,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舞蹈。实际上,在周代的时候,一年中间要举行三次傩仪,在季春之月举行的傩就叫做国傩,是天子和诸侯一起参加的,庶民百姓不能参加;在仲秋之月举行的这个傩,叫天子之傩,这时候就连诸侯都不能参加了,就是天子在宫中举行的;那么季冬之月,叫做大傩,那是全国上下包括天子诸侯在内庶民百姓在内,大家全民一起动员一起参加一个驱除疫鬼的仪式。那么到了汉代的时候,宫中这个驱傩的仪式,就只保留了大傩。
南丰位于江西东部,与福建接壤。南丰有傩自汉开始,汉代初年的长沙王吴芮驻兵南丰时,祖周公之制而传傩仪。唐末余氏从饶州迁来南丰,随行带来一队驱傩的道士。根据上甘村有关族谱的记载,村里的傩神庙就是唐代始建的。宋代是南丰傩的发展时期,宋室南渡,赵氏宗室后裔流寓南丰,带来了京都的文化艺术,促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南宋刘镗的《观傩》诗,就详细描写了南丰一个大户人家演出傩戏的情景。明清是南丰傩的繁荣时期,石邮村的傩庙就建于明代宣德年间,村里组建的傩班从宣德年间延续至今,差不多快600年了。
(采访实录):
曾志巩(南丰县前文联主席):元代很多东西已经失落了,蒙古人的习俗跟我们汉族不一样,不一样的话,傩已经受到抑制了。传说中有些记载现在都没流传下来。到明代初年因为朱元璋很重视祭祀活动,那么很多地方,特别是靠西乡这一带像金沙、甘坊、南堡,像石邮先后陆陆续续把傩班就建立起来了,特别有些修建傩神庙,有些重修傩神庙。
清代后期,南丰的乡傩进一步娱乐化,一些傩舞艺人组建新的傩班,把宗教色彩浓重的傩仪分离出去,专跳傩舞,并吸收戏曲、木偶、灯彩、武术的表演成份,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上百个傩班散布在全县大多数乡镇,使这片土地笼罩在浓厚的傩风之下。
|